2021-02-05
部落格
By Gwen Lee
About Gwen Lee
現任盛思整合傳播專案執行,熱愛遊山玩水、嘗試新事物,最喜歡的一句話是:「Make things for people you love, for people you want to meet!」
Podcast未完Clubhouse又起…從感官遷徙浪潮 看現今消費者的3個轉變

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對一部分人來說也解放了時間和注意力。Podcast讓人一邊工作,一邊收聽有質感的談話性節目,Clubhouse更讓任何收到邀請碼、完成註冊的用戶,可隨時加入房間,進行各類話題討論,足不出戶也能進行臨場的話題討論、聊天,滿足社交需求。

從過去數位廣告強調的眼球競爭,到這次的「感官大遷徙」,光靠疫情,我想不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它代表的不只是一時的群眾新鮮感,而是一種集體大逃亡-以下是我觀察到網路消費者的3個習性上的轉變。

一、感官體驗的轉變:從視覺到聽覺

隨著網路族群注意力碎片化,廣告商無不使出渾身解術,運用各種科技特效,只為抓住消費者短暫的眼球,但在去年,網路上卻出現越來越多干擾用戶瀏覽體驗的情況,各種超大版位、誇張行銷手法,不斷暴力式地打斷你的閱讀和收看過程,再加上因為疫情引發YouTube黃標的爭議事件,導致消費者加裝反廣告軟體數量增加,對於數位廣告、數位平台的反彈聲量逐漸擴大(數位時代,2020)。

反觀Podcast在去年下半年後討論度開始急速上升,短短不到一年內,創下平均「完聽率」6成到8成的成績(《Sound On》「Podcast產業調查報告」,2020),相較YouTube 4成的看完率,似乎宣告了壓倒性的勝利。Clubhouse相對其他的數位社群平台,也看不到廣告插播,未來預計也不會,因為它正是把自己定位為「聲音版的Twitter」。

比起強迫你一直盯著螢幕而不能做別的事,還要時不時的被討人厭又按不掉的廣告打斷比起來,用聽的享受高品質的接收環境,方式是不是療癒多了?在Podcast上也已經出現許多「用唸的」廣告,由節目主持人用和諧輕鬆的口氣介紹產品,雖然PodcastClubhouse市場目前尚未完全成熟,但聽眾顯然已經對於其商業化展現高度支持,在「Podcast產業調查報告」中發現,近5成聽眾曾經有過付費行為,且有3成以上的聽眾表示未來願意付費訂閱播放器或購買節目中的廣告商品。

兩者的爆炸性成長的態勢,都顯示消費者並非一味跟風,而是在發出求救訊號:別再餵我們(的眼球)吃惱人的廣告和數位內容了!

二、身分的轉變:對會員制的接受度高

雖然吸睛式的數位廣告鐵律被打破,但卻有個行銷金律不滅-人們對限量、限時的誘惑。有人說,限量的邀請碼是讓 Clubhouse 更有話題性的關鍵之一,它不僅讓美國 eBay上出現大量的邀請碼販售,還巧妙利用這種稀有性,提高加入房間的門檻,讓可以加入房間裡的一群人顯得特別尊貴、與眾不同。我想這與成功的「會員制」有異曲同之妙。會員獨享、會員獨家、會員優先,把你和別人區隔開來,再為你鋪上紅地毯,讓人不管因實用性也好,或是虛榮心也好,都加深對品牌的需求性和依賴性。

有些企業在實行「會員訂閱制」以前,會先從免費用戶起步,讓會員從願意體驗、肯定價值到願意長期訂閱。企業再從付費比例的成長數據,調整訂閱內容的價值。

PodcastClubhouse目前都有內建初步的類似會員訂閱功能,訂閱播放器、追蹤房間、限量邀請碼等,接下來極可能就是月費訂閱、販售邀請碼及房間發言權、限會員發言、限會員邀請等商業模式發展。消費者估計也會越來越適應、甚至喜歡這種會員制的專有性和獨特性,來建立追蹤者與被追蹤者彼此長遠的親密關係。

三、溝通的轉變:從資訊閱讀到思想交流

然而現在的消費者都很聰明,被各種網路資訊訓練得很敏銳,光是用整理訊息、接收第一手消息作為會員誘因可能已經不夠了,他們可能比你還懂搜尋。現在的消費者更希望在爆炸般的資訊背後,得到思想上的交流。

Podcast除了大眾廣播節目如喜劇和音樂的內容,更多了許多時事分析、心理學、自我成長、哲學的節目編排,如網路上推薦的前幾名「百靈果News」以犀利的觀點為大家解說國際新聞,或是「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提供大人物的深度專訪,亦或是「海苔熊心理話」由心理諮商師提供自我關係分析等,提供了各種同時兼具深度廣度的文化觀點;而Clubhouse則是進一步實現思想交流,選擇你有興趣的房間(議題),聆聽討論,或是隨時加入談話,藉由交換意見構築自己的哲學思想。

從過去產製高度編輯的靜態內容,到現在著重提供觀點的動態內容,線上社群的文化正以全新體驗的方式進行轉變。網路資源創造了無限可能,消費者賦權增強,能透過改變習性來回應他們的傳播經驗,所以我也建議在搜集及產製數位內容的同時,能夠回歸「內容為王」的傳播準則,提供優質的素材及觀點,才能與消費者一同創造更有深度且互利的網路傳播環境。

Photo by William Krause on Unsplash

~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盛思整合傳播顧問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