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5
Professional Tips
By Christine
About Christine
盛思整合傳播暨市場開發總監。 人生就是一場奮力的演出,全力以赴之餘也要全力享受-我的斜槓生活點滴。美國拿到新聞碩士學位後,在新聞圈當過記者、主編、主播,進入過本土及外商生涯二十年,不想服老,加碼斜槓生活點滴。
Covid-19 改變了全球的溝通模式

這次Covid-19疫情襲捲全球,造成相當多行業受到影響,但是我比較擔心的是,未來人類的溝通傳播模式,已經有了全新樣貌。

 

之前在教專業形象策略的時候,由於在座大都是中階主管,經常有機會參加國際會議,大家對於什麼是社交距離仍是非常陌生,當我解釋國際間所謂社交距離是保持説話/溝通距離是在雙方1.2公尺到3.6公尺時,大家才了解,社交距離存在其實很久了,更進一步說明解釋所謂個人距離、朋友距離,及親密距離時,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距離可以區分為這麼多種。

 

許多人類行為學及心理學的專家都有研究人與人的「距離」這件事,也就是說真實的距離也反應出心理的狀態,的確有理論的基礎。

 

首先來解釋一下心理及人類學家所定義的人與人的距離。而藉由觀察對方想要與你保持距離的長短,你就能把握他想跟你建立的關係的深或淺。

 

人與人之間距離定義大概如下:

公眾距離:3.6米以上,處於這個距離的人,往往並不認識;

社交距離:1.2米到3.6米之間,處於這個距離的人們,是普通社交關係,即彼此之間雖然認識,但並不熟識;

個人距離:45cm1.2米之間,這個距離就是朋友之間的距離,很多人覺得待人親切,就是因為他們把本應處於「社交距離」關係的人引入到個人距離,營造了一種親切感。

親密距離:045cm之間,這是親密朋友或戀人之間才擁有距離,處在這個距離中的人們,彼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我在美國相當多年,初至美國前幾年,覺得美國人特別熱情,擁抱、講話非常近,很快地就拉近彼此的距離,加上不管認不認識,早上晚上只要見面,就會打聲招呼,久而久之也就熱絡、熟識了起來。

 

反觀中國人,從古代的拱手做揖的打招呼方式,又或是君王與臣子説話時保持台階上下遙遠的距離,再再說明中國人是屬於心思縝密、迂迴溝通和西方人完全不同的方式。因此更加在意的是彼此之間的關係與距離,也就是要建立成為朋友圈、好友圈認同的距離,往往才可以交心,進而信任對方。

特別是男女朋友在交往期間,通常都非常努力想要突破個人及朋友距離,進一步到親密距離,因此了解對方的喜好、行為模式及體驗對方是否合拍就非常重要,特別在說話的技巧上,也展現出溝通者的誠意、幽默、或是獨特想要吸引另一半的見解:此外,善用肢體語言,傳情達意或是眼神交替,都可以達到縮短彼此的距離!

 

不過這次的Covid-19,也全然顛覆了歐美國家的傳統文化,過去的擁抱不復見,親吻打招呼的模式被迫改變方式,這種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肢體語言與打招呼方式徹底改變!也就是極有可能在無法面對面或近距離溝通時,看不到對方的表情,若訊息傳遞不夠小心時,誤會或猜忌也就更容易產生。

 

父親不喜歡都市生活,喜歡鄉野單純的生活步調,家兄在海外,而我在台北工作,三者間的距離很是遙遠,雖然目前有許多社群通訊應用軟體可以運用,三人也每周通話二次,讓父親不因距離而有不受關心的感受,但我仍然覺得若長期無法見面時,父親的情緒就有如壓力鍋一樣的處於一個緊繃的狀態,在一段時間後,總會爆炸開來,但是只要見到面後,很快的又有說有笑!

 

當距離成為一個變數,無法經常面對面的傳播、或面部表情的分析,對溝通者而言,如何快速的溝通就更加有挑戰性!精準的訊息及有效的符號,還有如何寫出有溫度的語言,打動人心的故事恐怕是傳播領域的我們,更該思索的課題!

 

Photo by Morning Brew on Unsplash

 

~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盛思整合傳播顧問集團立場~